• 电话:010-82610632
    电子邮箱:chips1@casipm.ac.cn

2022年第18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西藏自治区民用运输机场空间可达性评价
    丁田田 郭凯菲 戴特奇
    2022, 18(5):582-588.
    [摘要](684) [HTML](0) [PDF 1.32 M](300)
    摘要:
    本文利用Open Street Map的矢量路网数据,对西藏全区构建1km*1km成本栅格,通过累积耗费距离法测算西藏现状及规划完成后西藏自治区民用运输机场可达情况,重点对人口、不同等级行政驻地、旅游景区、边境地区等方面的机场可达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如下:①现状机场体系1.5小时内仅能覆盖拉萨、日喀则和林芝市级行政驻地,在规划机场建成后,能够增加对那曲市行政驻地的覆盖。②现状机场体系在3小时内能够覆盖14个区县行政驻地,大多分布在以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为核心的河谷地区,5小时内不可达机场的区县主要分布在那曲市、日喀则市和林芝市,包含羌塘高原大部分地区和藏东南边境。在规划机场建成后,3小时内新增对6个区县行政驻地的覆盖,覆盖率增加19%。③现状机场体系在3小时内对5A、4A、3A景区的覆盖率分别是80%、61%、47%,在S2情景下覆盖率增加0%、13%、8%。④现状机场体系在3小时内不能到达区内任何通商口岸,在规划机场建成后,能够覆盖普兰、亚东通商口岸,到达最近机场时间分别是0.5、3小时。需要考虑在现有机场规划之下,发展包括通用航空的多级机场体系,加强对机场空白区,尤其是通商口岸、旅游景区等具有重要经济发展意义地区的机场布局。
    2  高原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产业关联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陈佳锐 马仁锋 李佳洺 张文忠
    2022, 18(5):589-596.
    [摘要](596) [HTML](0) [PDF 1.06 M](319)
    摘要:
    区域生产服务业发展关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效率,高原地区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地域独特性。基于投入产出表,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和投入产出法,分析了西藏自治区2012年和2017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和产业关联情况。结果表明:(1)根据中间需求率与实际发展情况界定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2012年到2017年西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总体下降,空间格局以拉萨中心呈中心-外围特征。(3)从前向关联方面分析,西藏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和金融业一直都是对西藏的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高技术含量产业发展乏力。从后向关联方面分析,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其他产业的波及作用有限,对生产数量规模扩张的拉动作用较低。本文通过探究西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产业关联,有助于深入理解西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与水平,可以为高原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战略引导。
    3  拉萨市旅游资源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变的耦合研究
    ■王玮芹 马仁锋 李佳洺 张文忠
    2022, 18(5):597-607. DOI: 10.11842/chips.20220507001
    [摘要](137) [HTML](136) [PDF 1.67 M](357)
    摘要:
    通过加权山地交通可达性,优化了拉萨市旅游资源优势度模型,将2009、2014、2019年旅游资源优势度数据分别与当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演变情况进行了耦合分析,以探索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优化方式。结果表明:山地交通可达性影响着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交通节点和干线周边的乡镇旅游优势度明显提升;2009~2019年拉萨市旅游资源优势度变化幅度较小,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形成“强周边弱核心式”经济发展格局;2009~2019年拉萨市旅游资源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向相关,旅游资源优势乡镇过度依赖外部经济,本地产业发展受到制约陷入“资源诅咒”,旅游资源弱势城镇在离开投资驱动后沦为人口、资源流出区,形成“贫困陷阱”。
    4  西藏天然饮用水企业的布局及其效应的研究
    ■盛雨婷 马仁锋 李佳洺 张文忠
    2022, 18(5):608-619. DOI: 10.11842/chips.20220520001
    [摘要](649) [HTML](498) [PDF 2.40 M](310)
    摘要:
    本研究通过区位熵、核密度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厘清了西藏天然饮用水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效应。研究发现:(1)西藏天然饮用水企业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特征,拉萨市、日喀则市和山南市是高密度区;(2)注册资金在500万人民币以上的企业经营范围除了生产、销售矿泉水、纯净水外,还包含矿泉水研发、塑料瓶生产、自来水管网安装及维修,茶具和茶叶销售是西藏水企业业务的延伸。本研究以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为例给出了企业的控股情况:共控股21家企业,其中,100%控股的四家公司都与5100产品系列相关,该公司控股的企业主要是西藏的本地天然水生产、包装企业,也有少部分上海、北京和广州的营销管理公司。
    5  青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
    田一聪 田明 刘劲松 魏金鹏
    2022, 18(5):620-628.
    [摘要](925) [HTML](0) [PDF 1.32 M](670)
    摘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人口分布与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本文以青藏高原人口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2000-2020年青藏高原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整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分乡(镇)人口数据,构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青藏高原分乡镇街道常住人口数据集。研究方法采用重心分析法和改进后的人口集聚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青藏高原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四川省石渠县境内,在此期间人口重心略微向西移动;全域人口分布显著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格局特征;不同区划和省区间人口集聚度评价结果差异显著,但各地内部的人口集疏模式保持相对稳定。研究结果为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优化青藏高原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提供了政策启示。
    6  青藏高原城镇化时空格局变化及自然驱动因素分析
    潘宇轩 张 华 金陵风
    2022, 18(5):629-637.
    [摘要](682) [HTML](0) [PDF 1.49 M](506)
    摘要:
    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了其较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成因对推动当地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90-2020年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县域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导致城镇化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行政中心与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高原中部部分地区存在城镇化率下降的情况;地形因素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7  西藏自治区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研究
    程依婷 刘庆芳 宋金平
    2022, 18(5):638-646.
    [摘要](676) [HTML](0) [PDF 1.66 M](241)
    摘要:
    本文以西藏自治区73个区县为研究单元,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人口城镇化系统、基本公共服务系统及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人口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加速增长,空间格局呈现“中心区县高,东南高、西北低”;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速趋势更加明显,阿里地区发展最迅速,各地级市中心区县发展最优;③整体发展水平落后,耦合协调度随时间明显升高,正向协调发展迈进。2000年与2015年格局相似,空间分异明显;④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正相关性愈发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协调发展具有以拉萨和山南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特征,热点区先向北扩张、后向南缩小,次热点区呈现“东北-西南”方向性,次冷点区范围缩小,集聚在昌都和林芝东部,冷点区数量增加,集中在藏西北高寒区域。
    8  西藏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社会-经济”耦合评估研究[1]
    朱宪东 杨展 陈劭锋
    2022, 18(5):647-654.
    [摘要](701) [HTML](0) [PDF 1.02 M](344)
    摘要: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境,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西藏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生和谐、社会稳定、主权完整。城镇化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在西藏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西藏的人口、社会、经济方面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全面完整地评估西藏自治区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质量对于制定西藏接下来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文章采用耦合模型分析了2011-2020年西藏城镇化中“人口-社会-经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虽然在样本期内,“人口-社会-经济”耦合度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从耦合协调度来看,西藏 “人口-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在最高的年份也仅为勉强协调,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进一步研究发现西藏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高耦合度是由于三个系统发展水平过低导致,西藏城镇化水质量较低,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已经开始限制人口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西藏人口、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解,为进一步推动西藏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9  藏东南地区人口城镇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以林芝市为例
    魏金鹏 田明 王霞
    2022, 18(5):655-664. DOI: 10.11842/chips.20220611001
    [摘要](252) [HTML](477) [PDF 1.46 M](288)
    摘要:
    本研究基于1982~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与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运用人口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和人口重心等指标,分析了藏东南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呈稳定的“西北密集、东南稀疏”态势,人口与主要城镇集中于雅鲁藏布江—尼洋河沿岸河谷和高等级道路两侧;城镇人口重心常年处于巴宜区内,总人口和农村人口重心均自东南向西北方即向巴宜区移动汇集;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渐趋形成“一核、两高、多低”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不同等级城镇职能缺位、城镇用地扩展受阻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支点,特色城镇为依托的3级城镇化发展体系,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将有效推动林芝市城镇化进程。
    10  青藏高原过度放牧与草地退化治理的演化博弈
    孙勇 郭锐 刘汉初 张思慧 孙中瑞
    2022, 18(5):665-673.
    [摘要](624) [HTML](0) [PDF 1.54 M](321)
    摘要:
    为探讨过度放牧与草地退化的治理机制,构建了地方政府与牧民双方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治理成本变化、不同治理措施对地方政府监管和牧民放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地方政府监管有效,此时地方政府积极监管且牧民适度放牧,能够形成人地关系的和谐。地方政府监管的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不监管的压力均能促进地方政府选择监管策略。地方政府的监管措施主要有事前约束和事后惩罚两种,这两种治理措施均能有效约束牧民的过度放牧行为,促进草地退化治理。将地方政府监管措施和农牧民的放牧行为纳入到博弈论的框架中,揭示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治理的多主体互动模式和不同情景下的治理效果,相关结论能够为草地退化治理和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政策的制定提供启示。
    11  近20a来青藏高原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及空间管制政策取向
    张健 韩晓旭 周侃
    2022, 18(5):674-685.
    [摘要](623) [HTML](0) [PDF 2.73 M](308)
    摘要: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域,揭示其建设用地扩张新趋势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规范青藏高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前提,对实现建设用地高质量利用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建设用地扩张过程测度指标、洛伦兹曲线等,定量刻画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建设用地扩张显著,由2000年的233.28 km2扩展至2020年的759.95 km2。青藏高原建设用地规模集中化程度较高,2020年西宁、拉萨两地建设用地占比达到43.05%。空间上,建设用地呈“整体分散,局部组团”特征,青东河湟谷地、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环青海湖盆地建设用地扩张较突出;(2)青藏高原建设用地在低山缓坡及较温暖湿润地带的分布指向特征明显,2000-2020年间呈现向高海拔、陡坡地以及较寒冷干旱地区扩张新趋势,自然环境限制作用有所减弱。(3)2000-2020年青藏高原建设用地来源以未利用地、耕地为主,未利用地为最大的建设用地转入源,转入占比达到62.63%。对此,未来青藏高原空间管制的政策取向包括:按“大集聚”与“大分散”并举方式优化青藏高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以提升空间管制精度为抓手遏制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态势,按建设用地扩张新趋势构建“近零”扰动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监管体系、重塑高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模式。
    12  林芝市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与生态功能区划
    李九一 王志勇 吴浩 安鹤轩 宋小燕 程度良 苗旭
    2022, 18(5):686-695.
    [摘要](802) [HTML](0) [PDF 2.29 M](314)
    摘要: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开展栅格尺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脆弱性评价,集成划分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林芝市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林芝市生态保护重要性水平整体较高,极重要区、重要区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62.6%和28.1%;2)林芝市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较高,应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3)以乡镇为单元,将林芝市划分为7个生态功能区,并阐释了生态保护重点方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状况研究的功能区划方案,有助于生态保护实施分区、分类管理,为推进林芝市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基础。
    13  重点生态功能区净碳汇时空格局研究
    ■乔琴 郭锐 周道静 孙中瑞 刘汉初
    2022, 18(5):696-706. DOI: 10.11842/chips.20220628001
    [摘要](528) [HTML](377) [PDF 2.35 M](298)
    摘要: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固碳的主要区域,在“双碳”目标下研究区域净碳汇时空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县域空间单元,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选取的751个区县的碳汇、碳排放以及净碳汇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量占比超过全国一半以上,在我国生态固碳中的地位显著而突出,且区域碳汇量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东北森林带、藏西北、藏东南等地年固碳水平较高,而东南部沿海、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固碳水平较低。(2)2000年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排放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新疆部分地区以及中东部沿海城市群集聚,排放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3)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收支平衡压力相对最小,大兴安岭地区和青藏高原为明显的连片净碳汇区,然而大部分三北地带净碳汇为负值。在双碳目标下,一方面需要强化排放侧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生态固碳能力建设。
    14  青藏高原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
    温宁宁 刘扬 陈劭锋
    2022, 18(5):707-717.
    [摘要](576) [HTML](0) [PDF 1.08 M](278)
    摘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和相对贫困区,该地区的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对于协调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为了给青藏高原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结构与程序转变、生计策略、生计结果等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学者对可持续生计构成要素的现状特征和部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丰富的探究。但仍存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尺度不全面、传导机制分析不足等问题。未来应重点关注季节性变化和发展导向型政策等可持续生计具体要素的影响,加强多时空尺度研究,探索可持续生计构成要素的传导机制。
    15  区县尺度下昌都市多维贫困度量和致贫因素分析--基于后扶贫时代视角
    王辉 杨淼 陈劭锋
    2022, 18(5):718-726.
    [摘要](541) [HTML](0) [PDF 1.33 M](360)
    摘要:
    全面脱贫取得胜利后,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被消除,但多维贫困问题依然广泛存在,成为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为揭示昌都市多维贫困现状和主要致贫因素,本文依托第二次青藏科考平台,构建了多维贫困综合度量模型,并通过贡献度分解识别出各区县关键的致贫因素。研究发现:在现有模型下,除中心城镇卡若区外,多维贫困问题在昌都市各区县普遍存在,且围绕卡若区呈环状分布,距离中心城镇越远的地方多维贫困程度越高。进一步的因素分解发现,多维贫困是由多个维度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识别出的关键因素作用由大到小为:人均医生数、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每万人床位数、道路密度、人均床位数和师生比。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